噪声性聋发生机制
听力损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致残原因之一,影响全世界约1/6人口,其中20%由噪声暴露导致。长时间或反复暴露于85 dB以上噪声环境会导致明显的听力下降,在内耳组织病理方面,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损伤最初局限于毛细胞,随损伤加重逐渐波及突触、螺旋神经节等结构;在听力学方面,第一个迹象通常是听力图在3、4、6 kHz处出现切迹,并随损伤加重向低频或高频扩展。NIHL损伤急性期听力下降包含可恢复至正常听力阈值的暂时性域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和不能恢复的永久性域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PTS是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证实低强度噪声暴露后TTS的完全恢复并不意味听觉系统完全恢复,仍会遗留带状突触损伤和暂时性的听神经脱髓鞘变化,引起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这种噪声性听力损失称为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本文针对近年NIHL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研究展开综述。
0评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