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 |临床意义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的部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波Ⅰ,Ⅲ和Ⅴ,讨论其各自的意义。
波Ⅰ来源于耳蜗听神经纤维,正常潜伏期约在1~2ms,它是计算其它各波的基准,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Ⅰ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通常提示内耳病变。刺激声强度减弱也可导致Ⅰ波潜伏期延长,但要注意,这种情况从Ⅰ波波峰到其它各波波峰的时间基本未变,也就是波间期未变。
波Ⅲ来源于桥脑的活动,正常潜伏期为3~4ms,振幅一般高于波Ⅰ。如果波Ⅰ正常,波Ⅲ潜伏期延长或消失,Ⅰ-Ⅴ和Ⅲ-Ⅴ波间期延长,则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在蜗后。
波Ⅴ来源于下丘脑,正常潜伏期约在5-6.5ms。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峰,而且后面继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改变给声重复率和降低声强,对波Ⅴ出现率影响较少,在其它波消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故将Ⅴ波作为判断标准。波Ⅴ潜伏期延长或消失,临床上最多见于听神经瘤,其它蜗后病变也能导致波Ⅴ的特性改变。
左右两图曲线上标记Ⅴ波的声音强度即表明在该强度下,听神经及各处中枢能引出相应的波形,也就是说,人耳能听到该强度的声音。
如左图所示,该耳的阈值强度为50dBnHL。 如右图所示,该耳的阈值为100dBnHL。
0评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