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后,都失去了什么?(三)


频率解析能力降低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面临的困难之一是区分不同频率的声音。耳蜗内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频率。当外毛细胞损伤或坏死,耳蜗就会部分失去频率选择能力,这一缺陷造成的影响是当言语成分的频率和噪声的频率虽不同但又十分接近时,耳蜗将只有一个宽泛的功能区兴奋。因而,大脑无法将言语信号从噪声中分离。


微信图片_20201211100858.png

                                                        如/m/音仅会激活耳蜗顶部250-500Hz的相应频率区域


       目前,助听器尚无法对从同一方向进入的同一频率范围的言语和噪声进行区分以有效提高可懂度,对此,现代助听器针对频率解析能力降低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通过远距离拾取信号并传递给助听器以防止噪声进入助听器,包括直接音频传输和FM系统等;

       2).使用方向性麦克风强化从特定方向传来的目标信号和(或)部分压制从其他方向传来的非目标信号,如西嘉的精准聚焦、言语环向追踪功能等。


       至此我们知道了听力障碍者听觉能力减退后,可听度、动态范围和频率解析能力均会受到影响,而这些会引起听力障碍者言语可懂度的减低,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仍然会存在这种情况。


       因此我们建议当出现听力下降后,应尽早治疗、尽早干预,因为无论多好的助听器都无法替代人类的耳蜗、神经、大脑去工作,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保护好残余听力,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去刺激利用这部分残余听力,避免大脑长时间接受不到声音刺激,中枢听觉系统的听觉信息处理能力弱化或丧失,听力和言语识别率持续下降。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天天向上(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