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的损害,残疾,障碍


                                               听力的损失,残疾、障碍


3-150420091230205_wps图片_WPS图片.png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以0.5kHz、1kHz、2kHz和4kHz4个频率计算平均听阈级,重新推荐了听力残疾的定义和听力损失的分级。听力残疾指成人较好耳的永久性非助听平均听阈级≥41dB HL,对于儿童≥31dB HL。听力损失程度以较好耳的平均听阈级进行划分,轻度为26dB HL--40dB HL,中度为41dB HL--60dB HL,重度为61dB HL--80dB HL,极重度≥80dB HL。

         听力下降按照病变部分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混合性听力下降。传导性听力下降主要是外耳和中耳病变所致,如鼓膜穿孔,纯音听力检查结果表现骨导听力正常,气导听力下降,但一般不超过60 dB HL。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是耳蜗毛细胞、听神经或听中枢等部位发生障碍所致。其中,耳蜗毛细胞病变引起的为感音性听力下降,也称耳蜗性听力下降,常有重振现象,如药物中毒性耳聋;听神经或中枢等部位的病变为神经性听力下降,又称蜗后性听力下降,听力表现为气导和骨导听力一致性下降。临床主要表现是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如病程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纯音测听结果显示,气导和骨导听力下降,但气导听力下降更明显。

        听力下降也可以按照发病时间分为突发性耳聋、进行性耳聋和波动性耳聋,按照病变性质将听力下降分为器质性耳聋、功能性耳聋和伪聋。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天天向上(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