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干预的常见误区
● 耳聋患者能听到声音,否认或不接受耳聋的现实
患者是不能自己表达的听障儿童,家长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对各种大的声音都有反应,如铃铛声等。是否耳聋需要做精确的听力学检测,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纯音测听(儿童需要做定向条件反射测听)、声导抗、40 Hz相关电位(AERP)阈值、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稳态诱发电位(ASS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助听听阈、言语识别率等。明确了耳聋的性质和程度才能给下一步的干预提供依据。
● 发现耳聋后不及时干预
长期耳聋可出现听力剥夺现象,人的大脑听觉中枢和言语中枢发育必须有声音刺激,先天性聋患者应尽早进行干预,6岁以后上述听觉和言语中枢会停止发育,影响康复效果,先天性聋3岁以前和3岁之后干预效果差别很大。如果超过6岁的窗口期干预,效果会很差。语后聋的不及时干预除了听觉剥夺,还会出现言语功能降低,即说话含糊或“大舌头”。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才会有好效果。
● 给予干预手段后不进行康复
发现耳聋后也给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以为戴上助听器,安装了人工耳蜗就可以正常交流了。答案是否定的!耳聋必须进行必要的康复,而且需要在专业的听力师、康复师指导下完成,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才可能得到好的康复效果。
● 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标准的只进行助听器干预
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采用助听器干预效果不好时一定要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或听性脑干植入等手段,助听器康复的效果评估很重要,戴上助听器听到了和听好了、听懂了不是一个概念,助听疗效的评估包括真耳分析、助听听阈、言语识别率和电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EABR)等。助听器效果不佳,勉强配戴会影响后期的听觉和言语康复,耽误患者的康复治疗。
● 需要双耳干预却只进行单耳干预
目前对于双耳需要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最好同期行双侧耳蜗植入。已行一侧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对侧也植入,也应该尽早对侧植入(1~2年内),以防时间长引起听觉剥夺。
双侧干预不管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费用会大大增加,尤其是目前人工耳蜗还比较昂贵。另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可能对将来采用更先进的治疗康复手段有一定影响,如耳聋基因治疗、干细胞抑制和毛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还有失去接受全植入式人工耳蜗和微创或无创技术等机会,是否双侧植入应根据治疗的最佳时期、费用等权衡。目前人工耳蜗作为电子产品,仍不可能完美的替代正常人听觉器官的所有功能,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不断开发会慢慢改进和提高功能,实现不同的聆听模式的自由转换等,希望科技能造福每一个听障患者。